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我装完逼之后就很不自在表情不自然
1、在公关公司工作过,也做过一段时间品牌公关,一开始觉得这是一项高大上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其实这工作的本质,就是帮企业装逼。
2、比如企业在国际上获奖了,如何让更多人觉得这个奖牛逼。比如企业做了一个什么慈善,如何让更多人知道,并由衷地觉得这个品牌又善良又牛逼——我觉得这和我们某次考试考了好成绩,于是在微博微信全都发一遍没什么区别。
3、那么本质上谁最适合做这样的工作呢?那当然是平时就爱装逼,装得妥帖,装得自然的那些人了——可以说,一个平时不爱装逼的人是几乎不可能做好公关这份工作的。
4、除此之外,还有帮人挑选书架上的书,帮人扬名立万,帮人求职时吹嘘自己...
5、总之装逼这件事的市场非常大,完全可以当饭吃,做得好了还能做成极大的产业...
6、要说近代历史上最能装逼的,最能哗众取宠的,德国哲学家尼采一定能算一个。
7、在大家都信仰上帝的时候,他跳出来说“上帝死了。”
8、在大家一个比一个谦虚的时候,他跳出来说“我是太阳”。
9、在大家都在赞颂诸如同情,怜悯,谦虚等传统美德的时候,尼采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把他们全部解构到了地上,然后又称颂了许多本来被人认为是罪大恶极的人类天性。
10、高贵的人是要去创造道德的,而不是服从于现有的道德(Neues will der Edle schaffen und eine neue Tugent. Altes will der Gite, und dass Altes erhalten)。
11、他还在著作中攻击备受尊敬的大卫施特劳斯,面对他人的质疑时,用令人瞠目结舌的自夸和饱含感情的语句回应:
12、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13、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14、Wisse, dass Allen ein Edler im Wege steht”(直译:你要记住,高贵的人总是挡住了别人的路)
15、在最早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就靠着心中对传统道德的反感,坚定地反对当时的主流意见。然后在一次又一次被打脸中,在一次又一次论战,战斗中,逐渐让自己的思想成熟,最后写出了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在当时,尼采被主流认为是怪胎。如果你去问问做德语方面研究的老师,他们会在现在也把尼采称为怪胎。(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从不写那种德语特有的,几页纸长的长句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近代哲学史上掷地有声的大家。
17、他上面那一切看似“装逼”的言论,都为后世的我们思考道德提供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新的信仰,新的哲学,新的道德。
18、哗众取宠,以警世人,怎么都好过日复一日的随大流和重复。
19、3,如果一个年轻人不爱装逼,很难想象ta能有什么动力向前走
20、总有一些年轻人,年纪轻轻,明明心里有奢望,牛逼了想显摆想的要死,却非要逼迫自己做到清心寡欲,搞得像个不进油盐的和尚似的。
21、这没必要,真的,没必要那样压抑自己的。
22、杨绛老先生等等仙风道骨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阅历到了,自然不感兴趣了。年轻人没必要非要模仿他们,那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23、我很坦诚地承认,我经常会在朋友圈发自己获得的一些成就,而且我渴望成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有朝一日能发个微博,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如果不许我炫耀,真的很难想象我还愿不愿意这样拼搏。
24、昨天发了微博表达了一下这个观点,没想到同意我的人还挺多。
25、所以不要害怕被人指责装逼,要知道这是在向上走时必须面对的一种指责。如果他们除了“装逼”两个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那更完全不用理会。
26、所以也不要害怕装逼失败被打脸,被打脸了就承认错误,就修正自己。要知道如果你不被打脸,可能你永远都得不到这个修正自己的机会。
27、当然了,也不是什么逼都应该去装。
二、历史上有哪些“装逼”装的非常失败的人和事
1、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事有很多,而且装逼失败的代价也挺大的,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秦武王赢荡,秦武王赢荡可真是为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代表人物。别人装逼失败最多被人嘲笑。他装逼失败,付出的是生命。
2、秦武王赢荡天生神力,他最喜欢的就是到处和别人比一起比有一力气。秦武王赢荡到了洛阳,看到了一个大鼎,他刚好听说当地有一个姓孟的人力气特别大,所以他就心开始痒痒,他想和他比一下力气,刚开始是姓孟的人没聚起来,秦武王赢荡之后举是举起来了,可是强行装逼,没扛住,被大鼎砸死。还有就是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杀华雄?这句话听起来很牛逼吧,结果怎么了?潘凤不到数十回合,这被华雄斩于马下。这个时候就很尴尬了,袁绍被啪啪打脸。
3、同时袁绍那个弟弟袁术,袁术是三国第一个称帝的,也是死的最快的。袁术也是一个大傻子,虽然当时汉朝是名存实亡,但汉献帝还活着,谁也不敢做出头鸟。袁术不行了,袁术是三公四族袁家的嫡子,袁术父亲的门生遍布海内,可以这么说吧,当时大官基本上都和他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他就想我家族这么牛逼,那我应该做皇帝呀,所以他就直接称帝了。最后他头都给被别人打歪掉了,
4、所以装逼需谨慎。古有装逼千千万。装逼失败全是泪。
三、装逼什么意思
吊丝(屌丝)一词爆红网络。“吊丝”最初被定义为出身卑微的年轻男性,“穷矮丑”成为他们的形象,与之对应的“高富帅”。专家称“吊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吊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当下社会问题。
在“高富帅”面前,只有“跪”叫爷的命;
鼓足勇气跟“女神”搭讪,只换来一句“呵呵”;
因而他们宣称:我就是这副样子,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
2011年10月中旬,正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年轻人气势汹汹地占领华尔街时,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上,一个新词“吊丝”(也写作“屌丝”)在悄然诞生。谁又能料到,4个月后,这个词不但占领了中国大陆互联网,还“占领了奥巴马”。
“吊丝”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的李毅吧。足球运动员李毅曾经说他护球很像亨利。因为亨利被称为亨利大帝,所以网友戏称李毅为大帝,于是李毅吧被称为“帝吧”、“D吧”。作为他的粉丝,常在贴吧聚集的网民也自称为“D丝”。
在争吵不断的网络社区中,有人把他们这个称呼中的“D”解为“吊”,以嘲讽的语气称他们“吊丝”。而李毅吧的球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此领受下来,从此以“吊丝”自称,附加上无奈和自嘲的意味。这个词开始爆红。
从贴吧到微博,从社交网站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吊丝”一词如同从石头里爆出来一样,迅速密布网络,无处不在。如今,以“吊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限于球迷。
今年2月20日,大量自称“吊丝”的中国年轻人,以留言评论的方式占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Google+主页,一眼望去,仿佛成了中文版。更有国外用户直呼中国网民占了位,他们跟总统插不上话,以致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事实上,“吊丝”一词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近日,它更被用在外国电视剧的剧名翻译中。一出来自德国的喜剧小品被译为《吊丝女士》,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其实该主角表演夸张,更似女版憨豆先生。另一方面,一部片名完全为平假名的日剧《桃花期》,也因被网友命名为《吊丝的逆袭》而吸引到不少眼球。
“他们让我感觉像是一群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概括为“一场语言的狂欢”。伴随着“吊丝”一词的产生,不少具有高度风格化和模板化的“吊丝文”,在乐此不疲的年轻人群体中流传。
“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来划分的话,吊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总的来说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在文字阐述中,“吊丝”起初被定义为一众出身卑微的年轻男性。
他们当中有的十载寒窗考上大学,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读书无法改变自身的经济窘况;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小工,或成了网吧网管,更有成为搬砖工人,或是无业游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他们都与城市的繁华距离甚远,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唯有方便面、火腿肠果腹的生活。
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是有志青年,不是职场精英。读书期间上课坐在最后一排,在餐馆吃饭总是躲在角落里。如果非要在简历上写上受过何种奖励,或许只能填“获得过‘再来一瓶’奖”。他们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吊丝文”都围绕在女性身上。在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眼中,异性是他们的狂欢中最为关注、最有文章可做、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在虚拟、匿名的网络空间上,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地说出自己最内在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启齿。”
他们喜欢用“穷矮丑”3个字描述“吊丝”的形象,而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高富帅”。女性资源是“吊丝”与“高富帅”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这3个简单直白的形容词概括了“吊丝天敌”的特征,身高、财富、相貌等择偶条件上的完美无缺。“高富帅”的男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
无论“吊丝”是否进入社会,对于他们感情生活的描述,都始于校园,并深具校园特征。而女性的角色总是分外单薄,无非就是“土肥圆”,“黑木耳”(指性经历较多的女性),“白瘦美”3种类型。
典型的“吊丝爱情故事”俨然一个结构简明的恋爱食物链,而“吊丝”处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高富帅”和“白瘦美”门当户对;“土肥圆”当然也喜欢“高富帅”,不过却不入“高富帅”法眼,只能从实际出发,对“吊丝”示好“吊丝”却看不上;“吊丝”真正追求的是“黑木耳”,但“黑木耳”却只对“高富帅”情有独钟,最后被“高富帅”抛弃之后,才施舍一般地接受“吊丝”的追求,而此时的“黑木耳”只不过是为了给肚里的孩子找个爹。
柯倩婷认为这些描写具有高度的标签化倾向。“他们以外貌为女性打分,分出三六九等,但在具体描述上却是面目模糊,更没有个性或个体,”柯倩婷认为,“他们的个体都被简化和模糊。”作为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她进而批评,这种对女性的认识非常极端,类似于传统文学作品中,把女性简单粗暴地划分为贞女与淫妇两个对立面。
“尽管它的背后同时反映着诸多现实问题,但情感故事是其中最容易吸引人的,”柯倩婷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这类亚文化中逗趣的形式很吸引人。”“吊丝”的共鸣不仅仅在于年轻男性当中,很快,女性网民也不甘于年轻男性垄断“吊丝”这个自我嘲弄的模式。当柯倩婷看到“女吊丝”与“高富帅”之间的对话时,感到相当好玩,并坦言自己和朋友在某个方面也是“女吊丝”。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同样坦承,若自己现在还是学生,在某个方面也是“穷吊丝”。“这样可以让人活得不那么累”,朱崇科认为,“吊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自称“吊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
事实上,“吊丝”绝非中国大陆特产。在中国大陆“吊丝”火爆之前,分别经历经济低迷和金融风暴后的日本和香港地区,早就开始盛行“宅男”、“毒男”、“电车男”。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生活、工作、爱情和家庭中不如意的一群男人,是各自社会中的男性“弱势群体”。
在香港,18岁前从未拍拖、每年都自己一个人过生日、月薪低于6000元……这些物质和感情生活的硬件是香港常见的“吊丝”标准。
香港“吊丝”中,逃避社会是常见的表现。这些年轻人被称为“隐蔽青年”。在结束学业后,由于能力不足或缺乏信心,他们存有放弃找工的念头,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通过上网浏览网络社群,或玩电子游戏来慰藉自己。更有甚者,产生厌恶社会的情绪,做出自杀、犯罪等过激行为。
而“毒男”一词源自“独男”,表现为“明明自己对异性很有兴趣,却从来不敢行动”,每天只躲在计算机后面幻想与自渎。他们同样缺乏自信心,不懂异性间的相处之道。或因性格内向,或因样子长得不够好,而自尊心过强;或因经济问题,觉得自己底气不足。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战后出生的婴儿潮演变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同样面临信仰迷失、价值观重建的问题。
自工业化以来,在世界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加剧分层的过程中,不适应的群体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当腾飞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戛然而止、倒退,原本对未来信心满满的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则会产生集体焦虑。
一部德国电视剧,剧名被译为《吊丝女士》,立即广受欢迎
吊丝,反映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
“吊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
据统计,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
有心理专家分析称,“蚁族”是焦虑情绪最突出的人群。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出来的,家里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他们要买车买房。而在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看来,今日社会利益集团成形,大量中下层社会出身的青年挤不进上升通道。
近日,一份有关部委针对毕业后低收入大学生聚集群体(“蚁族”)的调研报告显示,接近九成的“蚁族”属于“穷二代”。有评论认为,这些青年人是相对弱势的城市群体,在高收入行业,或许缺乏竞争力,但他们最缺的是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
“婚恋中的现实压力,加剧了这个群体的焦虑情绪。”柯倩婷指出。“吊丝”的狂欢背后有明显的失落情绪。在今年两会期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有人预计,到2020年左右,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前所长景天魁就此问题表示,“剩男”的基本特征是自身经济、文化资源处于劣势,多处于婚配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找不到配偶的适婚男性,陷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更需要关注。
可以说,这种最具有“吊丝”特征的群体焦虑既没有退路,又没有前途。“吊丝”不过是以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姿态尝试发出劣势群体的声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曾被批判和抛弃的阿Q重新附体,并成为时代自我安慰的精神资源”,长期研究鲁迅的朱崇科表示,物质上的贫穷,压缩了年轻人的视野和雄心,但自称“吊丝”,并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某种借口。
当美国年轻人接过祖辈的反叛精神,面对金融资本的掠夺,走上纽约街头宣泄不满的时候,中国的年轻网民正在进行一场“语言狂欢”,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绝非中国特产的“吊丝”,极具中国特色。
这些是网友总结的吊丝特征。特别提醒:躺着也中枪的几率极高,不信你瞧瞧。
收入:一线城市不超过2000元,二线三线不超过1500元;
手机:华为、NOKIA5230、5233、金立、天宇、山寨机;
饮料:康师傅系列、脉动、鲜橙多、快活林;
食品:康师傅系列、鸡蛋灌饼、豆浆、油条、包子、馒头、牛肉面、回锅肉炒饭;
发型:平头,刘海很长或奇形怪状的发型,碎发;
衣服鞋子:真维斯、李宁、德尔惠、乔丹、361度、地摊货、淘宝便宜货;
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在网上就装牛逼,不管政治、医学、体育,还是天文,都是“专家”,并且爱说:我以前怎么怎么样,或我在××干了××年;
胆小猥琐,看见7分女就脸红,不敢说话;
坐位置一定要选在后面,迟到了总想从后门进,害怕“高帅富”和“女神”的眼光;
不敢进入高档的美发屋和装修华丽的地方,进星巴克手都不知道放哪好;
不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也不敢穿戴特别潮的衣服和饰品;
喜欢看小说,特别是YY小说、休闲小说。经常把自己幻想成小说或者电影里的英雄;
不爱运动,要么瘦得和狗一样,要么肥得坐下肚子的肉要堆三层;
自己觉得自己最牛逼,先知先觉,大智大勇,别人都是2B,看不透的SB,其实自己才是SB;
历史、政治考不及格,还经常到网上侃历史和政治,仿佛自己是学者;
拥有“美国梦”(留学,出国,移民),但只能是做梦。
吊丝绝非中国特产,在日本,总待在家、迷恋网络和游戏的“宅男”和不思上进、缺乏热情和活力的“干物女”,显然也是吊丝一类。
在美国文化中,Loser(失败者)是一个较严重的词,常指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能力的“输家”。这一称呼是对人莫大的轻视和打击。不过,和中国的吊丝登堂入室一样,美国的年轻人也越来越不在乎做一个loser,代表消费一代的摇滚乐手Beck甚至戏谑地唱道:“Imaloser,baby,sowhydontyoukillme?”(我是个失败者,亲,你干吗不杀了我?)
吊丝、女神、高富帅之间的经典对话
(女神是“吊丝”对自己心仪女生的专称;而与“吊丝”相对的专有词汇则是“高富帅”,它形容男人在身高、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
女吊丝:再说吧,我不知道有没有空(故作矜持,抬高身价)。
女吊丝:……(你再问一下能死啊!)
高富帅:再说吧。晚上6点在××门口见。
女吊丝精心打扮两个小时,穿上过年的衣服,到了一看,是全班聚会。
吊丝:睡了啊?晚安,做个好梦哦!
吊丝:我是××啊,你不记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