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三百勇士是哪个国家的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
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约七千人,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另一方面,已经在激烈的海战中消耗甚大的波斯军队,显然已经无法在两天内在陆战中组织起什么强烈的攻势,因此,两军的短兵相接并未一触即发。
但两天后,狡猾的薛西斯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偷袭关后,措不及防的希腊守军很快就被击溃。
为保存实力,列奥尼达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殿后。与汹涌而至的数万波斯军展开了血腥的殊死搏斗。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全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一战中关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背景故事
[编辑本段]
这是矗立在希腊德摩比勤隘口(俗称温泉关),纪念公元前480年温泉关战役的一尊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的铭文。温泉关之战是马拉松战役之后第10年,波斯和希腊的又一次交锋。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链知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30—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下令架桥。大桥很快架设起来,是两座索桥,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薛西斯大为恼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工匠,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大海锁住。还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桥最后还是造好了。不过由索桥变成了浮桥。工匠们把360艘战船整齐排列,用粗大的绳索相连。船上用木板铺出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浮桥的两边又装上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
也许你不信,这支波斯大军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过海峡。有个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的当地人,惊恐地说:“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棚腔消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
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圆消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仅带了300人来增援。
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那能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
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
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一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还是攻不上去。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
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
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
付出两万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来说,就象是一场恶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古希腊被哪个国家所灭
马其顿
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马其顿两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将原本地处偏远的马其顿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东自喜马拉雅山的支脉和印度的西北边陲,直抵西方的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苏丹边境与撒哈拉大沙漠。
帝国的崛起
马其顿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地区。马其顿人属于多利亚人入侵时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属复杂,文明的开始比其他希腊人晚。因而在帝国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蛮荒之地。根据赫加斯的传记记载,腓力生于公元前382年,是阿明塔斯三世的第三子,前367-前365年,他在和岩底比斯做人质,在这三年中,他曾经向伟大的伊帕米农达斯学习有关战争的各种知识,向派洛皮德学习了关于城邦的治理。他还曾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因此,当他在前359年趁他兄长佩尔狄卡斯三世死亡的机会夺取了马其顿的王位后,就立即开始着手在马其顿“半野蛮的”诸部落中开始推行其改革。由于他“好动不息,精力过人,有远见也有心计”,迅速建立了个人的完全权威,并用这种权威在整个希腊世界建立了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队,并赋予其“民族”精神。诚如赫加斯的说法:他发展出第一个具有近代化意义的欧洲强国——一个武装的民族国家,具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意识。
摄政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公元前359—前336年)废黜幼主,自立为王,为马其顿的国力注入一剂强心剂,国家迅速崛起,腓力年轻时曾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做人质。由于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有较深的理解,希腊人也不再视之为蛮族之王。腓力首先着手加强王权,消除部族首领的军事割据,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全部军政财权集中到国王手里。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实行重大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马其顿国力大增,,使马其顿成为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
马其顿在希波战争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给希腊人暗送情报。公元前5世纪末,国都从西北山区的埃格(Aigai)迁往东南沿海的佩拉(Pella)。到公元前4世纪,,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鉴希腊的先进经验,并采取的马其顿特色的举措,强化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推行币制改革,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创建了强有力的马其顿方阵。后来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矿,每年又有一稳定的收入以扩充军事。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军队。腓力为了准备进军东方各国,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在一系列战争之后,腓力将马其顿的原有领土扩大了数倍,东面占领了色雷斯,极大的扩充了其军队的人力资源,并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依托地利保卫其东部边疆;北方和西方则控制了一系列利于防卫的山地和利于补充军粮的土地。南方占领了相对富饶的色萨里。但最重要的还是两次征服:即前357年占领了斯蒂尔蒙河流域原属于雅典的安菲玻利斯殖民地和潘盖厄姆山金矿,这使得他拥有了足够发动战争的财富;前346年利用贿赂占领了北希腊和中希腊最重要的隘道——温泉关,这使得整个北希腊和中希腊都在他的兵锋威胁之下,而他自己却是足够的安全。为此,希腊文明圈的核心德尔菲同盟正式承认马其顿已经属于希腊文明,并在前346年的皮西亚大祭典中推举他为主席,这意味着腓力取得了其雄心勃勃的最重要目标——希腊世界的统领。
公元前346年-前340年,腓力多次出兵希腊以巩固自身的地位。然而,以希腊人领袖自居的腓力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希腊世界的本身,他的目标瞄准了波斯。因此此前的历唤伍御史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庞大的波斯的存在对于希腊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威胁。在公元前338年,他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在喀罗尼亚会战中完全击溃了雅典和底比斯的联军,彻底主宰了希腊世界后,在科林斯地峡的泛希腊会议上(只有斯巴达没有参加),他主持希腊各城邦建立了科林斯同盟,宣布希腊境内普遍和平,禁止希腊人之间发生战争,公元前338年,以雅典橘穗、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与马其顿军决战中希腊的克罗尼亚盟军惨败。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并决定进攻波斯。并准备组成联军进攻波斯。
在这历次的征服期间,大约在前356年,他与伊庇鲁斯国王的女儿奥林匹亚斯(Olympias)生下了一个孩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然而正当一切都在繁忙的准备中时,前336年,腓力在皮拉参加她女儿的婚礼时被人刺杀,这个伟大的任务就只能留给他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儿子亚历山大来完成了。
腓力最伟大的成就是创建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是以底比斯斜线阵型为基础的,有多兵种构成的复杂化和协作化的战斗方式。
征服
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首都佩拉,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曾驯服全马其顿无人能够驾驭的烈马布卢法卢斯。目睹此景,其父腓力惊叹道:“我的孩子,征服属于你的领土吧,马其顿对你来说实在太小了!”后来,腓力为亚历山大请来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作教师。少年亚历山大最喜欢的书是描绘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他一心向往《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丰功伟绩。
亚历山大帝国地图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各邦再度出现丁反马其顿起义。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迅速镇压了叛乱。亚历山大的继位并不平静,希腊人并不满意于臣服在马其顿的威压之下;色萨利的各部落也蠢蠢欲动。威胁着亚历山大平定希腊征途的后方。然而14岁就在父亲指导下参加战争的亚历山大有着惊人的天才,刚刚嗣位即挥师直入色萨利,在滕比谷地利用复杂的隘路包抄了色萨利守军的侧翼。色萨利人惊慌失措,未及一战便表示了臣服,并提供了军队、金钱、粮食和人质。随即马其顿大军又迅速挺进
温泉关,动摇中的雅典公民大会在震惊中通过决议,向他屈服。随即马其顿军队再次强行军向西挺进,在多瑙河和伊利里亚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役,将野蛮民族的入侵企图彻底击败。随即又强行军挺进南希腊,以征服他父亲所学习过的地方——底比斯。
底比斯的叛乱又是波斯人挑动的。前338年,阿尔塔薛西斯三世遇刺身亡,科多马努斯继承了波斯王位,并改名为大流士,史称大流士三世。由于其国内根基不稳,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他很担心马其顿趁机进攻,于是以300塔兰托的黄金为贿赂,要雅典人背叛马其顿。雅典人由于畏惧没有答应这个请求,但事实上暗中予以支持,但底比斯却接受了这一笔数量巨大的黄金。此时恰逢一个谣言传来——有理由怀疑是波斯人或者雅典人干的好事——说亚历山大和他的军队都在伊利里亚会战中毁灭。底比斯军队立即包围了驻守在卡德米亚的马其顿驻防军,雅典军队随即予以支援。
马其顿的强行军再次发挥了惊人的威力。底比斯人接到马其顿大军抵达的警报时,马其顿均已经抵达了距底比斯西北仅有23千米的翁奇斯达斯(Onchestus),第二天马其顿军队便以闪电般的速度突袭夺取了底比斯的城门,混乱中6000底比斯人被杀,其他人被卖为奴隶。马其顿军队愤恨底比斯人的叛卖,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土地则分给了其他各城邦。这个速度是惊人的,要知道当时军队即使只是行军的速度也不过日行军32千米左右,在一天之内催动一支已经长途跋涉的军队行军23千米并发动奇袭,亚历山大的统兵能力实在令人钦佩。雅典人随即再次投降,但亚历山大很明智的没有处罚雅典——想要征服波斯,他就需要雅典强大的海上舰队。
亚历山大是个很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他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平息了希腊的骚乱。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渡过了达达尼尔海峡进攻波斯帝国,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有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亚历山大回答:“希望。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远征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同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因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各民族应该平等地和睦相处。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与被征服国女子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海军共集结了战船160艘,陆军集结了3万步兵(其中重装步兵约2万人)和5000装甲骑手(伙伴骑手)。为了保证远征军在深入波斯腹地后不至于被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波斯残余力量和波斯海军截断后路——在尼多斯海战斯巴达舰队被毁灭后,波斯海军事实上再次占据了爱琴海和东地中海沿岸的制海权——他决定首先率军右旋,击溃波斯的座椅。在著名的格拉尼库斯会战中,他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由罗得岛将领门农指挥的2万波斯骑手和2万希腊佣兵被彻底击败——这是亚历山大著名的四次大会战中的第一次,而后大军继续征服了赫勒斯滂弗吉尼亚,之后南进,萨蒂斯不战而降,但米利都却拒不投降。马其顿军队的工兵在围攻米利都战役中起到了重大作用,7月即攻克米利都。由于波斯海军对于马其顿军屡屡造成严重威胁,他决定征服整个东地中海沿岸,彻底控制制海权——他没有足够的战斗舰队,更缺乏适合的人员。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
亚历山大的军队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开会战,希腊军大胜不到半年即占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的波斯军队,然后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城市伊苏进军。他打败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俘获了其母和妻女。看着大流士的豪华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样才像个国王!”
此时的亚历山大充分显示出了其作为民政统治者的优秀素质,它不仅亲自拜访位于西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借在埃及具有独特地位的阿蒙神庙的僧侣之口宣扬他是埃及宗教中拉神的儿子,以宗教的方式确立了自己在埃及民众中的地位,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这座城市他亲自予以了规划,由于大力的扶持,到公元前4世纪末,该城已经成为希腊和中东地区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在民政方面,将驻军的管理与民政管理分开,民政管理仍利用当地居民的代表,沿用原有的统治体系管理,主要是负责提供各种贡赋,而驻军则由马其顿的军官负责处理。这种对占领区军民分治的方式在西方世界是第一次,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怀柔与征服相结合的手段更为后来的侵略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伊苏斯的巨大胜利并没有让亚历山大冲昏头脑,率领军队追击波斯败军进入波斯内地,而是继续其原定战略,沿叙利亚海岸再次南下。阿拉杜斯(Aradus,今的黎波里附近)、比伯劳斯(Byblus)和西顿(Sidon)均不战而降,但在提尔(Tyre),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提尔人坚决抵抗。围攻战斗从前332年1月一直战斗到前332年8月,是相当漫长的,城破之日居民8000人被杀,3万人被卖为奴隶。然而这次围攻的胜利取得了两个重大成就,一是波斯海军的舰队,以及所有腓尼基人的舰队全部落入马其顿的掌握,马其顿已经获得了地中海上的最高权力;二是彻底切断了埃及与波斯本土之间的最后联系,亚历山大在切断了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入埃及。当时的埃及不满波斯帝国的统治,视亚历山大为救星。马其顿军队不伤一兵一卒进入了埃及。亚历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碑。在庆功的宴会上,亚历山大分外兴奋,他说:“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力,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围攻推罗城期间,大流士三世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割让半个波斯帝国赎回其母和妻女
,但亚历山大毫不动心。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1年春季又离开埃及返回了提尔,继续东征。由于闻听伯罗奔尼撒的斯巴达人有不稳定的倾向,亚历山大把他心得到的强大舰队派往了伯罗奔尼萨威慑斯巴达,而陆军主力则通过奥兰提斯Orontes)河谷直取安提阿。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战略机动,亚历山大指挥的马其顿军队避开了大流士防守坚固的底格里斯河要塞尼尼微(今天伊拉克的摩苏尔),从亚述附近渡河南下,抵达了阿贝拉。在这期间,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中不断有人反对继续东进,亚历山大镇压了持异议者,渡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十月间在阿贝拉又与大流土三世军队发生战争。报传蠴波斯军队约有四十万人之多,有马步頟、象兵,但皆被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堫三世又东逃。亚历山大继续前进攻克巴比伦城。他从巴比伦又东行,进入波斯本堟,占领波斯的苏萨与波斯波利斯两个都城,获得大量金银及珠宝后放砫焚毁波斯波利斯城,杀戮其居民,以栥复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纵火焚毁雅典城的仇恨。在高加米拉平原与波斯帝国进行生死决战,马其顿大获全胜以后
三年间亚历山大又镇压了波斯东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杀,波斯灭亡。亚历山大自称“太阳神之子”“巴比伦及宇宙四方之王”。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迅速占领了印度西北的广大地区。他被拥为马其顿之王、希腊王、巴勒斯坦王、埃及王及亚洲王,他的伟大梦想终获实现。当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以及远东地区中国等地时,士兵突然发生哗变。他们已经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之下,于公元前325年班师回国。历时近十年的远征,把印度征服部分分为三省并留驻兵而还。公元前324年初,分两路撤回的军队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会师。由于长途跋涉,部队损伤极大。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马其顿帝国(也称为亚历山大帝国)。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患恶性疟疾,10天后病逝。
帝国的分裂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王权的争夺激烈。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各国及波斯各地都乘机反抗。亚历山大部将又互相厮栀,争夺土地,将领们纷纷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只存在了13年就四分五裂了。帝国陷入混乱状栁,最后分裂为三个比较巩固的国家。他的部将托勒密一世占领埃及及叙利亚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一世占领了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及叙利亚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凯山得占据马其顿和希腊建立了马其顿王国。这三个国家是后期希腊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这些后期希腊国家存在约有三砾年,罗马于公元前146年灭亡迦太基后,又向东发展,这些国家都先后被罗马征服。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都被反对派杀死。其部将为争夺地盘,互相混战。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和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希腊帝国是被哪个国家灭亡的
希腊帝国是分裂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是西方文明最重仔郑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古希腊地区的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扩展资料:
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寡头制,将统治权集帆戚晌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进行统治。
希腊化时代政治思想被专制政体所取代,君主通常以神权或半神权作为号召。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以上帝之子的身份态锋统治,在希腊被美化为神来崇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希腊
巴比伦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古巴比伦(Ancient Babylon)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巴比伦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历史概况: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后,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虚而入,在苏美尔建立伊新和拉尔沙两个国家,其创立者均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长。伊渣胡新和拉尔沙对峙达200余年。
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前1894~前1881在位)建立巴比伦王国,又称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由于其位于两河流域商路的枢纽地区,境内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先后征服伊新、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称世界四方之王。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
其继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先后遭埃兰和加喜特的侵袭,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正旅斗争,导致了巴比伦第举梁凳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