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振兴杯篮球赛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2023年6月30日。德保县2023年“振兴杯”职工答好篮球赛于5月31日晚上在德保县体育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县的61个基层工会组成87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肢举改将持续一个月,在比赛中队员们全力以赴,积极进历判攻,顽强防守,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对决。
德保县的社会事业
民国年间,天保县府建设科配农、林技佐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农、林技术事务。
解放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9年德保县人民政府成立科研室。次年,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设主任1人,由县监委副书记兼任,科技员1人。县属各单位建立科技机构,开展科研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委被撤销,1972年在县生产指挥部计划小组内设科技员2人。1973年成立科技局,设局长1人,科技员3人。1977年增设工人2人。1978年恢复科委机构,设主任1人(由县革委副主任兼任),副主任1人。1981年9月增设副主任1人,科技员、工人若干人。清康熙七年(1668年),通判彭权捐资开始兴建镇安府学,未设教员。各州县入学读书的人很少。乾隆八年(1743年),镇安知府陈谟创建秀阳书院,十三年前后于府治东、西、南、北四乡各设一所社学,并设立教授一名管理教育事务。
民国5年至10年,在天保县城设立育德、达才初等小学、县立大成高等小学、女子小学各1所。16年开始实行男女同校。22年天保县共有初级小学校105所,教员107人,学生4374人,高级小学校24所,教职员42人,学生1314人。24年,天保县有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25所,教职员40人,学生1879人;村国民基础学校249所,教职员225人,学生9736人。26年4月。天保县和敬德县联合办天敬联立国民中学。31、34年天保县和敬德县分别设立国民中学。35年天保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7所,教员148人,学生4680人;国民基础学校266所,教员268人,学生8247人。36年敬德县有中心国民学校11所,教员77人,学生880人;国民基础学校87所,教员87人,学生2610人。37年,天保县有大专文化程度28人,高中文化程度232人,初中文化程度967人。
解放后,教育事业虽经过曲折的历程,但有了长足发展。1952年,德保县有小学712所,在校学生43236人,有教职工1112人。此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教育事业也有新发展。1957~1958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示,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教育工作。1958年有小学652所,在校学生40973人,有教职工1256人;有初中7所,在校学生3076人,有教职工132人。此后,还改革教育制度,推行“九年一贯制”学制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耕半读的半日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实践。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了探索,但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收效甚少。60年代初遇到国民经济困难,教育事业走下坡路,在校学生锐减,1963年小学在校学生数只25556人,中学生1124人。1965、1966年在校学生数才恢复到1958年数。“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至1968年,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教师多被当作“臭老九”批判。1969年学校恢复上课,1970~1974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村公所)设小学附中,取消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招生入学,生源文化基础不一,小学教师充任附腊中中教师,教学质量大大下降,耽误了这一代人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80年,教育事业处于恢复时期,1979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1980年有1190个小学(含教学点),在校学生436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2.8%,有教职工2374人;中学有21所,在校学生8761人,有教师671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学校加强了党的领导,在师生中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注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教育,学校教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学校设备大有改善。至1990年仿指各中学和部分完小起了教学楼;小学调整为1022所(点),在校学生465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9%,有教职工2958人;中学23所,在校学生8638人,教职工700人;并有职业中学3所,民族中学1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学生深造,考上大专院校858人,同时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等技术人备局配才。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传于本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德保山歌民间叫“吟诗”或叫“唱欢”,在壮家瑶寨,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南路山歌以四句为一首,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北路山歌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一般以3至7人为一组来合唱,有高低两部声,歌声雄壮、稳定、悠扬、振奋、引人。山歌历来是采取自唱、对唱、合唱的形式,通过山歌抒发感情、赞颂好人好事、抨击时弊、揭露坏人坏事。在各乡镇歌圩、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县、乡、村分别举办山歌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听众,很受群众欢迎。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拌奏乐器有马骨胡(是主奏乐器),配乐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深厚悠扬,悦耳动听,很有民族情感。
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饮食风俗有打血、筐烫肉、血肠、酸肉、酸鱼、霉干菜、竹棒饮、豆腐团、麦茂、米茂、南瓜甜酒、南瓜鸡、金锅饭、马由炒冷饭、打菜包、珍珠酥、糯米炒油肝、五湖四海、红薯窑、花生窑等。生育风俗中有安神、求花、出生小孩、满月、百日、盘花扣销、挂彩等习俗。俗称“收牛魂”。社交风俗有:交同年、交情意、认干爹娘等。
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解放前,民间体育活动由民政科管,学校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
解放初至1957年,体育活动由教育科主管,具体工作由文化馆负责,1958年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置副主任、干事各1人,主管学校和农村体育。1970年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派一名干事专管。1972年由文教小组派一名干事兼管。同年下半年成立体育小组。由军管代表任组长,配干事1人。1973年下半年撤销军管,成立县体育委员会,配主任1人。秘书、干事、工人、教练8人。1981年配备主任、秘书、干事各1人,教练员5人,工人1人。1983年成立田径、篮球两个体育协会,共有会员61人,其中田径协会27人,篮球协会34人。各协会分别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每协会分设教练、科研选材组。1984年,人员变动,新任命主任1人,会计1人,教练4人,其中篮球、田径、举重各有1名中级教练。到1990年底止,全县通过办业余体校办法,先后向百色地区民族体育中学校输送田径、举重、游泳、水球、拳击、射击、射箭等项优秀运动员47人,向广西体育运动学校输送5名优秀运动员,向广西体育工作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名,在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中,多次代表地区、自治区、全国参加上一级比赛,有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国家级运动健将。
城关镇的德保县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德保县中部,东同足荣镇接壤,南与燕峒乡毗邻,西依都安乡,北界马隘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土地总面积162.0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62.8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7.9%,耕地面积17217.73亩。下辖城东、兴安、莲城、南隆、隆盛5个社区,云梯、坡堂、西读、百登、绿柳、排莫、茶亭、足坡、那造、那温等10个行政村,总户数12370户,居住壮、汉、苗、瑶等民族5.4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抓广西华银铝落户德保机遇,按照“商贸立镇,农业稳镇,旅游兴镇,城建靓镇”的发展战略,围绕“两推一辐射”工作思路,即以城区为中心,推进城镇建设,推进非公经济发展,辐射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城镇建设、非公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三个突破”工作来抓。
城关镇农业产业以“甘蔗、无公害蔬菜、八角茴油、水果种植、林下养殖”为主导,2012年新植甘蔗2000亩,全镇有甘蔗4500亩,预计总产量1800吨,产值936万元;以西读村大沐屯为示范的无公害蔬菜300亩,以点带面推动城区周边群众发展“菜篮子”工程,目前全镇蔬菜燃袭孝种植面积累计达7000多亩;以绿柳、排莫、茶亭、那温等村发展万亩八角茴油林;以鉴河沿河长廊发展优果工程,建设脐橙种植基地,全镇水果种植14380亩,挂果面积6000亩,预计产量达1680吨;2012年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部署,发展了600亩烤烟生产,预计产值200万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全镇林下规模养鸡、养鸭场(存栏5000羽以上)44个,存栏100只以上养羊户53户,存禅岩栏100头以上养猪场26个,其他特色养殖(蛇、鸽)场4个,茶亭村、足坡村发展成为林下养殖示范基地。
城关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川纵横,山水秀丽,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镇党委、政府以建设“生态山城”为目标,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建成鉴河河皮稿滨游览带、中兴步行街、德胜路、芳山文体公园、鉴河河滨工程、污水处理厂、红叶森林公园和曼贝侬景区等项目,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群众性体育活动异常活跃,是全国首创村级篮球联赛的主赛场。
德保现在怎么样
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教育发展情况综述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5个村民委(社区),居住着壮、汉、瑶等9个民族,总人口34万。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各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村级以上完全小学108所,教学点143个,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83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5751人,其中小学生22018人,初中生10905人,高中生2838人(不含中职在校生);现有在职教职工2978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653人,初中教职工918人,高中(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280人,其他127人。
德保县属大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缺乏,致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破旧落后。1998年,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危房高达2.9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7.65%。不少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室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瓦房,有的地基下沉,有的横梁断裂,有的瓦片残缺,教室里课桌椅破烂残缺。雨季来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教室里到处是水坑,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两基”攻坚之前,德保县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为94.8%和88.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17和7.83%。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学习风气不浓,影响了全县教育的改革发展。
“治穷”必须先“治愚”。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基”进程的加快和“两基”质量的提高。而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和“普九”、扫盲步伐,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更是改变德保贫困面貌的治本措施。在多年的实践中,县委、县政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德保县199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1998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和“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德保县“两基”工作仍然存在基础差、起点低、任务重等许多问题。在2004年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唐咸历郑重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县干部群众要同心协力,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基本普及九迹盯凳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由此,德保掀起了教育史上领导重视程度最高、群众发动最充分、政府投入最多、捐资助学力度最大、校园规划建设和质量最好的“两基”攻坚热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团结拼搏,“两基”攻坚战取得了骄人的阶段性成果: 2006年5月,德保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九”达标评估验收;同年10月,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实”达标验收;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德保“两基”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今天,您到德保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会听到广大群众深有感触地说:2004年以来,德保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正是勤劳俭朴的德保人民则棚用一双双巧手,借助国家及外援项目的实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使过去简陋、破烂的校舍变成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描绘出一幅幅红绿掩映、绚丽多彩的校园景观图。2007年4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到德保县进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当他参观了足荣镇泗营完小和都安乡棋江完小的校园后,对德保的学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德保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攻坚责任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县先后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包抓乡(镇)、县直部门包抓学校、乡(镇)领导包村、教育部门各股室包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2004年姿旅3月,唐咸历书记到县民族中学调研时,了解到学校建设新校门碰到用地纠纷问题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使新校门得以顺利施工。为做好县城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唐书记多次组织国土、教育、城建等部门召开土地征用协调会,完成了新德保初中80亩土地的征用工作,三年后的2007年8月,总投入资金3776万元、建筑面积6.64万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师生的新德保初中的落成了,它成为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2006年2月,在“两基”攻坚冲剌阶段,李县长连续4天率领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深入全县12个乡(镇)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仅4天时间,李县长就为各中小学校落实“两基”经费120.25万元。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两基”攻坚工作的热情。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一)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几年来,我县按照《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将全县义务教育经费列入全县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保证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
1.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3321万元、16609万元、20137万元、25835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9.83%、 24.68%、21.24%、28.3%;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事业费拨款分别为4701万元、5427万元、6580万元、8590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4.23%、15.44%、21.25%、30.55%。几年来,我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实际支出分别为6075万元、8028万元、9893万元、10184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672.54元、2341.69元、3221元、3474万元。
3.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4-2007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153万元、158万元、201.68万元、247万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2.12元、46.09元、59.67元、61.02元。
(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使用达到要求。
我县实施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每年对我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1129万元,其中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为260万元,按“65%应用于教育资金”计为564.85万元。我县2004-2007年实际用于教育的拨款达2816.7万元,年平均704.17万元。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达到“65%用于教育”的要求。
(三)实施“八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受灾水毁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项目工程”、“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八大教育专项工程为主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757万元,其中上级投入8549万元,县财政投入5510万元,其他资金2698万元。共新建校舍27万平方米,修缮和改造校舍9.2万平方米,新增学校食堂、厕所、围墙、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工程7.5万平方米,全部消除D级危房,全县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高。
(四)部门配合,大力支持。
经县领导协调,2005年以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与教育工程有关的办证收费进行调整,每个土建项目工程调整后的收费比标准价优惠1万元左右。县建设部门为教育基建项目提供方便,仅2005年以来,就免收项目墙改费、劳保费等费用共计74.8万元。县直各单位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硬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各尽所能,倾力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县直单位为学校捐款捐物达363.6万元。
(五)群众投工投劳,师生积极参与。
龙光乡那练村人多地少,土地奇缺,当学校建综合楼需要扩大用地时,群众二话不说,将近1亩的土地无偿划给了学校,连青苗补偿费都不肯要。巴头乡登星村隆凤觉、许承片等5户村民也主动让出3.4亩责任田给学校作建设教学楼用地。
巴头乡多腾村支书潘其锋、村民委主任农定光发动群众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并亲自操作振动器硬化校园,一身泥、一身汗,与53位家长一起用整整5天时间,帮助学校完成了520平方米运动场的硬化任务。隆桑镇示洪村、果普村、谷留村、龙串村的村民委发动群众、学生家长推倒了危房39开间,平整场地1050平方米、捐献横木350条,修建好本村学生宿舍。
马隘乡隆华完小和足荣镇泗营完小女教师比较多,但她们在“普九”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自觉动手参与美化亮化校园,学会了铺设水泥地板,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双手更是在劳动中磨出了老茧。都安中心校、马隘中心校、兴旺初中、隆桑示洪完小、陇串完小等学校校长用自己的工资抵押或其他方式赊抵建筑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上半年,全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1000多个工作日,投工献料折币248万多元。
涓涓细流汇成海,聚沙成塔塑丰碑。
敬德中心校原旧宿舍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献工献料建成的泥墙瓦房,由于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宿舍就会出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宿舍内四处漏雨,学生只有用桶接水,用雨伞或者塑料布遮雨,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经过实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如今的校园里,已经找不到危房宿舍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3层的学生宿舍楼,宿舍内宽敞明亮,通风效果良好。
荣华初中建在一座山头上,全部家当是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楼、两排平房和一个不像样的小型篮球场。每逢雨季,学校两排砖瓦结构教学用房和教师生活用房就处于滑坡的危险中。安全问题,就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师生心中。每逢天要下雨,学校只好提前放学,紧急疏散护送学生回家。如今,学校新建的三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和一幢综合楼,装修一新的旧教学楼,像晶莹的翡翠缀饰在山坡上,成为山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师生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保障。
足荣镇泗营村完小得到国家民委帮扶项目及县直各单位的资助,建起了教学楼,综合楼,完善了文化长廊、运动场,校园内造型独特的小山、小桥流水、古朴水车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6年以来,百色市大半县份及区内巴马、天等、都安等县都到德保参观学习。2007年4月,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现场会在德保召开,市领导、各兄弟县教育界人士对德保县的学校建设给了极高的评价。
(六)“三个结合”做好危房改造,提高办学效益。
一是把危房改造与学校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1998年以来,全县共撤并了25所村完小和594个教学点,使过度分散、质量不高的村完小和教学点从原有的168所和737个降至目前的108所和143个,极大地节省了教育经费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二是把危房改造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山区小学教学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使农村教育由以前低效的分散教学走上了高效的规模发展之路。三是把危房改造与信息技术装备相结合,2002年以来,我县投入“普实”建配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达529万元,一个个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陆续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起来,一批批仪器、图书配进了各学校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加强,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农村的师生同样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三、加强学校管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德保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德保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方案》、《德保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细则(试行)》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初中学校都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1至2007年,德保县连续7年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和高考指导奖;共有48个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区新课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区两基攻坚先进单位”、“全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教学实验先进单位”、“全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几年来德保县承担的2个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课题和3个自治区教科所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全部顺利结题。
四、狠抓控辍保学,扶贫关爱工程成效显著
我县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宣传、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实行“一证管多证”制度,加大依法控辍工作的力度,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和私企使用童工的现象。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关爱工程。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2002—2008年上半年,我县共发放“两免一补”专项资金2071.92万元,累计有23.6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受益。二是坚持开展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活动,2002年以来,全县共筹集到县级助学金449.15万元(其中扶助贫困中小学生256.89万元,扶助困难大学生192.26万元),共解决36986名贫困中小学生和634名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安排入学,相关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和赞助费,2003年以来,全县城区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60多人。四是通过学校少先队、班(团)委、妇工委的共同努力,给予留守儿童和后进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消除厌学不良情绪,让弱势群体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五是筹措资金,做好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学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