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来自于哪个国家
中国唐代就出现“足球”的竞技比赛,当时叫“蹴鞠”。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雅典奥运会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FIFA召开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举办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锦标赛。这对于世界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初这个新的足球大赛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1956年,FIFA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易名为“雷米特杯赛”。这是为表彰前国际足联主席法国人雷米特为足球运动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担任国际足联主席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后来,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联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于是,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决定更名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简称“世界杯”。
第1届 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本届杯赛没有预选赛,只有13支国家队报名参赛,两个南美国家乌拉圭和阿根廷携手进入决赛。乌拉圭国家足球队成为第一个世界杯冠军。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为世界足球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届世界杯 1930·乌拉圭英文
第二届世界杯 1934·意大利英文
第三届世界杯 1938·法国英文
第四届世界杯 1950·巴西英文
第五届世界杯 1954·瑞士英文
第六届世界杯 1958·瑞典英文
第七届世界杯 1962·智利英文
第八届世界杯 1966·英格兰英文
第九届世界杯 1970·墨西哥英文
第十届世界杯 1974·德国英文
第十一届世界杯 1978·阿根廷英文
第十二届世界杯 1982·西班牙英文
第十三届世界杯 1986·墨西哥英文
第十四届世界杯 1990·意大利英文
第十五届世界杯 1994·美国英文
第十六届世界杯 1998·法国英文
第十七届世界杯 2002·韩国/日本英文中文
第十八届世界杯 2006·德国
第十九届世界杯 2010·南非
巴西一次不落地参加了历届世界杯的比赛,并五次夺冠!!!
世界杯决赛阶段进球最多的比赛:
第5届世庆山界杯奥地利队7:5击败瑞士队,双方共打进12个球。
世界杯预赛阶段一个队一场比赛进球最多的纪录:
1997年6月2日,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赛伊朗队对马尔代夫队的比赛中,伊朗队以17:0获胜。
世界杯预赛阶段一场比赛进球最多的球员:
7球,由伊朗队的卡里姆·巴盖里于1997年6月2日,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赛伊朗队对马尔代夫队的比赛中攻入。
第一个代表两个国家出战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并都进球的球员:
克罗地亚的普罗辛内茨基,他在皮链1990年代表前南斯拉夫队与阿联酋的比赛中打进一球,1998年代表克罗地亚队在与牙买加和荷兰队的比赛中分别打进一球。
世界杯进球最多的决赛:
1958年,巴西5:2胜瑞典,共打进7个球。
世界杯进球最少的决赛:
1994年,巴西0:0平意大利,这也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以点球大战决定冠军的决赛。
世界杯决赛圈第一个入球:
由法国前锋吕西安·洛朗射入。
世界杯决赛阶段攻入第一个“金球”的队员:
法国的洛朗·布兰科,于1998年6月28日,在1/8决赛法国队对巴拉圭队的比赛中攻入。
世界杯决赛阶段一届比赛个人进球最誉握中多的纪录:
13个。195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比赛中,法国的球员方丹一人攻入13个球。
世界杯决赛阶段一场比赛个人进球最多的纪录:
5个,由俄罗斯队的萨连科创造。他在第15届世界杯决赛阶段小组赛俄罗斯6:1胜喀麦隆队的比赛中一人独中5元。
世界杯历史上最年长的进球者:
喀麦隆的罗杰·米拉。1994年6月28日在喀麦隆与俄罗斯的小组赛中,他于第46分钟替补出场,上场不到一分钟即打进一球,当天他42岁零44天。
世界杯决赛阶段进球最快的纪录:
开场10秒。由土耳其前锋哈坎·苏克在2002年第17届世界杯土耳其对韩国的比赛中创造。原纪录为开场15秒。由捷克斯洛伐克队队员瓦·马塞克创造。他在第7届世界杯决赛阶段对墨西哥队一战中,开场仅15秒便攻破对方球门。
世界杯决赛阶段最长时间不失球的纪录:
517分钟,由意大利的曾加创造。他在在意大利举行的第14届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中力保意大利球门517分钟未被对手攻破。
世界杯决赛阶段速度最快的“帽子戏法”:
阿根廷的巴蒂斯图塔。他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阿根廷队与牙买加队的比赛中,在11分钟内连进3球。
世界杯决赛阶段唯一一个连续两届世界杯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
阿根廷的巴蒂斯图塔。他在1994年阿根廷4:0胜希腊和1998年阿根廷5:0胜牙买加的比赛中两次上演帽子戏法,有趣的是两次帽子戏法中各有一粒点球。
唯一一位在世界杯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
英格兰的赫斯特于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决赛对联邦德国队的比赛中攻入3球。
世界杯历史上单届比赛进球最多国家:
匈牙利。在1954年世界杯的比赛中,匈牙利队采用四前锋的阵型,掀起国际足坛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由柯奇士、希代古提、齐博尔和普斯卡斯组成的前锋线锐利无比,一共打进27个进球。
世界杯历史上比分最悬殊的比赛:
1982年世界杯匈牙利10:1胜萨尔瓦多,1954年匈牙利9:0胜韩国,1974年南斯拉夫9:0胜扎伊尔三场比赛均净胜9球。
世界杯历史上最年长的出场球员:
喀麦隆的罗杰·米拉。他于1994年6月28日在喀麦隆与俄罗斯的小组赛中出场,那一天他已经42岁零44天。
唯一一个连续两届世界杯被红牌罚下的球员:
喀麦隆的宋。他在1994年世界杯小组赛喀麦隆对巴西的比赛中于第63分钟被罚下场,1998年又在小组赛同智利的比赛中于第51分钟被罚下。
最混乱的比赛:
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德国2:0战胜喀麦隆的比赛中,主裁判一共出示16张黄牌,两队各8张,双方各有一人被罚下,不过已经当了队长的宋只得到一张黄牌,未能创造连续3届世界杯被罚下场的纪录。
最短时间被黄牌警告:
俄罗斯的格鲁克维奇。他在1994年世界杯俄罗斯对瑞典的小组赛开场哨吹响后1分钟就被黄牌警告。
最短时间被罚下场:
乌拉圭的巴蒂斯塔。他在1986年世界杯乌拉圭对苏格兰的比赛中只踢了1分钟就被罚下。
参加世界杯次数最多的球员:
墨西哥的卡巴哈尔参加了1950、1954、1958、1962、1966一共五届世界杯,而德国的马特乌斯参加了1982、1986、1990、1994和1998一共五届世界杯,取得一次冠军,两次亚军,见证了德国足球20年的辉煌。
世界杯上场次数最多的球员:
德国的马特乌斯在他参加的五届世界杯中一共出场25次。
决赛阶段出场最多守门员:
卡巴哈尔(墨西哥),5次世界杯共11场。
失球最多守门员:
卡巴哈尔(墨西哥),共失25球。
参加世界杯最年长的守门员:
希尔顿(英格兰),40岁9个月19天,90年意大利世界杯。
唯一一个带领五支不同球队参加世界杯的教练:
南斯拉夫教练米卢蒂诺维奇,1986年墨西哥、1990年哥斯达黎加、1994年美国、1998年尼日利亚、2002年中国。其中除了中国队,其余球队全部小组出线。
11月22日皇马vs巴萨哪个赢了
西甲-苏神2球内少传射小白破门巴萨4-0屠杀皇马
2015-11-22 03:07:29来源:网易体育
分享到:
0
梅西替补出场,内马尔小白各入1球,巴萨领皇马6分。
网易体育11月22日报道:
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1点15分(当地时间21日晚间18点15分),2015-16赛季西甲第12轮上演国家德比,皇马坐镇伯纳乌主场迎战巴萨。上半场罗贝托助攻苏亚雷斯打破僵局,伊涅斯塔的妙传助攻内马尔再下一城,巴萨2-0领先;下半场伊涅斯塔爆射破门,苏亚雷斯再入一球,巴萨4-0完胜皇马,领先皇马6分。
算上友谊赛,西班牙国家德比一共踢了262场,皇马96胜58平108负处于劣势;正式比赛中西甲双雄230次交手,皇马的战绩为92胜48平90负。其中在西甲的170次相遇,皇马71胜32平67负稍占优势。本场比赛,梅西伤愈复出坐在替补席上;皇马方面,BBC组合亮相,J罗、拉莫斯、纳瓦斯、马塞洛及时复出进入首发。
西甲-苏神2球内少传射小白破门巴萨4-0屠杀皇马
比赛开始之前,双方球员在中圈处默哀1分钟,为上周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遇难者表达哀思之情。第11分钟巴萨打破僵局,塞尔吉-罗誉肢虚贝托直传,苏亚雷斯12米处右脚外脚背弹射破门,巴萨1-0领先皇马!第16分钟,J罗和马斯切拉诺对脚,哥伦比亚10号险些踢中小马哥要害。第20分钟,贝尔拼抢时踩到阿尔巴脚面。第23分钟,J罗伸脚绊倒内马尔吃到黄牌,巴萨获得偏左28米处任意球,内马尔弧线球推远角被纳瓦斯抱住。
第26分钟,布拉沃低传布斯克茨,克罗斯突然抢断得手,J罗禁区内的低射被布拉沃扑出。第28分钟,马斯切拉斯诺跑动中拉伤大腿肌肉,马蒂厄替补出场换下小马哥。第30分钟,阿尔维斯阻挡C罗犯规,遭到后者肘击暗算,阿尔维斯吃到黄牌。第34分钟,莫德里奇亮鞋底飞铲国家队队友拉基蒂奇。
西甲-苏神2球内少传射小白破门巴萨4-0屠杀皇马
第39分钟巴萨再入一球,伊涅斯塔直传,内马尔插上趟一步小禁区左侧轻巧推射破门,巴萨2-0皇马!内马尔打进个人联赛第12球。上半场最后时刻巴萨险些再度破门,内马尔禁区左侧横传,苏亚雷斯禁区内推射,马塞洛门线上头球解围!上半场结束,巴萨2-0领先皇马。
下半场易边再战,皇马发动反扑,第47分钟,马塞洛左路闪过阿尔维斯的铲球,11米处左脚劲射,皮球偏出近角。1分钟后贝尔横传,J罗大禁区线上左脚抽射被布拉沃挡出底线。第49分钟贝尔禁区外劲射高出。第51分钟,拉莫斯铲翻罗贝托领到黄牌饥磨,内马尔23米处右脚任意球被纳瓦斯单掌托出底线。
西甲-苏神2球内少传射小白破门巴萨4-0屠杀皇马
第53分钟庆燃巴萨再入一球,伊涅斯塔直传,内马尔充满想象力的脚后跟横拨,伊涅斯塔大禁区线上右脚爆射破门,巴萨3-0领先皇马!第55分钟,苏亚雷斯禁区左肋的弹射击中边网。双方同时做出人员调整,皇马换上伊斯科,换下J罗;巴萨则让梅西替补出场换下拉基蒂奇。第61分钟,卡瓦哈尔突入禁区16米处右脚推射被挡出底线。
第66分钟,梅西挑传,苏亚雷斯禁区内卸下皮球,内马尔脚后跟再回做,梅西跟上的劲射被封堵出。第68分钟皇马错失必进球,C罗近距离面对布拉沃的推射,打在智利国门面部弹出!
西甲-苏神2球内少传射小白破门巴萨4-0屠杀皇马
第74分钟巴萨继续取得进球,梅西中场送出精妙直塞,阿尔巴再传,苏亚雷斯单刀稍作停顿打出时间差,轻松推射破门,巴萨4-0领先皇马!苏亚雷斯梅开二度,本赛季西甲11场11球。第77分钟,伊涅斯塔被换下,梅西戴上队长袖标。第84分钟,伊斯科背后踢内马尔,裁判直接红牌罚下伊斯科。
皇马(4231):1-纳瓦斯/23-达尼洛、4-拉莫斯、2-瓦拉内、12-马塞洛(59' 12-卡瓦哈尔)/19-莫德里奇、8-克罗斯/10-J罗(56' 22-伊斯科)、11-贝尔、7-C罗/9-本泽马
巴萨(433):13-布拉沃/6-阿尔维斯、14-马斯切拉诺(28' 24-马蒂厄)、3-皮克、18-阿尔巴/8-伊涅斯塔(77' 17-穆尼尔)、5-布斯克茨、4-拉基蒂奇(57' 10-梅西)/20-塞尔吉-罗贝托、9-苏亚雷斯、7-内马尔
史伟民本文来源:网易体育作者:李伦特斯
2002年足球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的
韩国和日本。
巴西5次获得世握纳尘界杯冠军是获得世界杯最多的国家。5次分别是:
1958年瑞典世界杯 1962年智利世界杯 1970墨西哥世界杯
1994年美国世界杯 2002年韩日世界杯
意大利4次获得世界杯冠军,是第二多的国家。
分别是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 1938年法国世界杯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 2006年德国世界杯
其次是3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德国。
分别是1954年瑞士世界杯 1974年联邦德国世界杯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
乌拉圭(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 1950年巴西世界杯夺冠)和阿根廷(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夺冠分别获得过2次世界杯冠军
英格兰(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夺冠)和法国(1998年法国世界杯夺冠)各获得1次。
世界杯4年举办一次。
世界杯已经举办了18届了,南非世界杯是第19届,下面附上历届世界杯的举办国和冠、亚、季、殿军:
届数年份举办地参赛球队数冠军亚军季军殿军
⑴ 1930乌拉圭 13乌拉圭阿根廷美国南斯拉夫
⑵ 1934意大利 16意大利捷克德国奥地利
⑶ 1938法国 15意大利匈牙利巴西瑞典
⑷段禅 1950巴西 13乌拉圭巴西瑞典西班牙
⑸ 1954瑞士 16西德匈牙利奥地利乌拉圭
⑹ 1958瑞典 16巴西瑞典法国西德
⑺ 1962智利 16巴西捷克智利南斯拉夫
⑻ 1966英国 16英格兰西德葡萄牙苏联
⑼ 1970墨西哥 16巴西意大利西德乌拉圭
⑽ 1974西德 16西德荷兰波兰巴西
⑾ 1978阿根廷 16阿根廷荷兰巴西意大利
⑿ 1982西班牙 24意大利西德波兰法国
⒀ 1986墨西哥 24阿茄凯根廷西德法国比利时
⒁ 1990意大利 24西德阿根廷意大利英格兰
⒂ 1994美国 24巴西意大利瑞典保加利亚
⒃ 1998法国 32法国巴西克罗地亚荷兰
⒄ 2002日韩 32巴西德国土耳其韩国
⒅ 2006德国 32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
⒆ 2010南非 32
⒇ 2014巴西 32
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站
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始于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我国从1984年开始独立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已经成功地组织了19次南极考察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去南极?
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考察队员一般从北京乘国际民航前往,沿途可能经日本、美国换机后,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然后乘智利民航到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纳斯,再转乘智利空军飞机至长城站。从长城站返回时,先乘智利空军飞机至彭塔阿雷纳斯,乘智利民航抵圣地亚哥,然后乘飞机返回北京。一般每2~3年,我国都要派考察船赴南极长城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嫌薯,此时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长城站。
由于中国南极中山站没有空中航线,所以去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我国一般每年都派考察船赴中山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考察船现在通常从上海启航,沿途将穿越赤道,经澳大利亚后,过西风带抵达中山站。
现在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哪一艘?
“极地”号于1994年退役之后,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雪龙”号船。
“雪龙“号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自重1 1 4 0 0吨,功率为1 7 9 2 0马力,最大航速为1 8节,续航能力达1. 8万海里,可以一口气从地球北极驶到南极。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 9 9 3年3月2 5日建造完工的这艘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 5节航速,连续冲破1. 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 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船拥有哪些设施?
“雪龙”号船装备了各种先进装备和科学考察仪器,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接收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位于二层的水陪者档文资料采集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其中有用于搜寻鳞虾及其他南极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 T D”等。加上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配套设施,科研人员可在船上进行一系列海洋考察与研究项目。船上还设有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 K厅、医疗室、手术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并有一个小小的游泳池。“雪龙”号是一个流动的科学实验室,也是南极考察队员的一个温暖的“家”。
参加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队员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前苏联、美国和日本。
1989年7月25日,探险队从美国飞抵我国长城站,7月28**们从南极芦乱半岛顶端出发,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由西向东,穿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山脚,到达南极点美国考察站,又穿越从南极点到前苏联东方站之间“不可接近地区”,翻越东部的极地高原,于1990年3月3日到达终点站——前苏联和平站。探险队历时220天,艰苦跋涉5986千米,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国际合作横穿南极大陆的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瞩目与尊敬。
中国参加横穿南极大陆的是当时43岁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川学家秦大河。他沿横穿路线进行冰川考察,每隔50~70千米设点挖雪坑(1~1.5米深),测定冰雪参数和冰雪采样,共设100个站位,采取800个样品,获得了第一手完整的研究资料。
南极点有何建筑和设施
随着大陆冰盖的移动,当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极点的国旗、账篷等遗物已经“搬了家”,在大约相离今天的南极点2000米的50米冰层下。位于南极点的美国南极考察站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始建于1957年。这年,美国海军工程兵在赛普尔的指挥下,从麦克默多站飞行了8个小时,在离南极点13公里的地方降落,用狗拉雪橇的方法运去建筑物资,靠太阳辨别方向,找到了南极点,建立了一个简易站。现在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是1975年建成的。它的主要建筑物,是由一座半埋在冰雪中的高l 5.8米,直径50米的铝制圆顶建筑物和四座独立的建筑群组成。室内设备齐全,装饰华丽,建有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该站是为了纪念最先到达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l975年建成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偏离南极点。为此,该站的考察队员.每年的元月1日都要用仪器测量一次南极点的位置。插上一个新的标记。该站的补给全部由飞机来完成,站上设有通讯中心、气象中心、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站等建筑。由于该站处在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对赤道以南的任何向太空的发射物保持全方位的观察,便于跟踪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极点又是进行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的极好场所。正因为如此,美国在此建站并且不惜代价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充分发挥了它的技术优势,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吸引着各国科学家。
南极第一城在哪里?
美国的另一个科学考察站——麦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该站1956年建成,有各类建筑200多栋,包括10多座三层高的楼房。麦克默多站是美国南极研究规划的管理中心,也是美国其他南极考察站的综合后勤支援基地,建有一个机场,可以起降大型客机,有通往新西兰的定期航班,此外,在站附近,有两座小型机场。这里还建有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以及一座原子能发电厂(为防止污染现已撤离),建有大型综合修理工厂。麦克默多站的通讯设施、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电影院、商场一应俱全,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麦克默多站还有私人工程公司,在麦克默多站周围和较远处的各种实验室里,每年冬季有近200名,夏季有2000多名科学家在从事各学科的考察研究。每年在这里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科学家都在20~50人左右。每年的夏季,一架架大型客机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把成千名游客运往这里,以观光南极洲的风采。麦克默多站的夏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就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极第一城”的美称。
俄罗斯南极考察站有什么特点?
美国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以大著称,俄罗斯(前苏联)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则以数量多、分布广而闻名,在南极大陆周围,共分布着俄罗斯的8个常年考察站和6个夏季考察站。由于俄罗斯财政紧张,现大多暂时关闭。
俄罗斯的青年站,在规模上仅次于麦克默多站,该站建于1962年,以后几经充实、扩建,现在不仅有大功率的无线电中心,还有向大气发射气象火箭的基地,有装备良好的科学馆、实验室和计算中心。该站是苏联在南极的气象中心,与和平站一起服务于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船只,为飞机和船只的安全提供气象保证。该站主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有:极光、电离层物理学、地磁学、冰川学、海洋学等。该站建有大型机场,飞机不定期地飞回本国。
南极最高的考察站是哪一个?
俄罗斯的东方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海拔3600米。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相当于其他大陆5600米高的空气含氧量。东方站几乎是南极洲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测得一89.2度,人们将这里称为南极的“寒极”;在这里冰川学家打出了世界最深的钻孔,深达2600米(计划打到3700米);由于这里气候酷寒而且风大,被称为南极不可接近地区。该站一般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高层大气物理、气象学、环境学和冰川学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昭和站是什么样?
在纷纷南进的征程中,不甘落后的是日本人。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在经济尚未恢复的1956年夏季,日本南极考察探险队乘“宗谷”号破冰船,在东南极的吕佐夫一霍姆湾一带考察,于1957年1月29日建成昭和站(南纬69度、东经39度)。该站坐落在南北长、东西宽的一个露岩岛上,海拔高度为43米。该岛与南极大陆之间隔着有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该站经过多年的扩建和完善,目前已有20幢建筑和3座发电站,总建筑面积已达2900平方米,各种车辆装备40多台,每年在站上越冬人员为30名左右。该站处在极光带,几乎每天都有极光可见,因此是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的极好场所。该站建有4座火箭发射装置,在这里发射探空火箭是深测高空的理想手段。
昭和站的建立,曾为日本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点的考察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日本南极考察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国的南极考察站重要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英国在南极建立了7个考察站,主要进行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其中大气科学共分三个专题项目:气象学(包括气候、臭氧、太阳辐射、污染)、磁学(包括绝对磁场、磁脉动)、电离层(包括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磁大气层科学)。
英国在南极的考察站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对理论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对其资料的质量,他们自称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气结构变化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英国在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丰富了整个南极研究的理论宝库。
南极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一个?
南极考察站几乎都是在各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众多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只有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建立的“世界公园”站是唯—不属于主权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一个由捷克民间组织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别。它就是建在南设得兰群岛的纳尔逊岛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这个站是现存的各国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中最小、条件最差、人数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它的全站建筑仅是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无电、无任何通讯设备,仅有2名队员在这里度夏和越冬考察。两名捷克队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在一个孤岛上,在风暴肆虐的南极隆冬,仍然坚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气象观测,精神难能可贵。
各国在南极的考察站为何多建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一般选在南极大陆沿岸,而且地势相对平坦。之所以选在大陆沿岸,主要是考虑大船不能靠近陆岸,要用小艇卸运物资。这样就便于登岸,物资卸运方便,补给容易,而建立在内陆的考察站,又必须用飞机或雪地车再将物资转运一次,费时费力。同时因为沿海岸地域一般比内陆温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资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污水的排放问题,按照《南极条约》有关保护环境的规定,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到海中,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就要增加净化设备,为了节约经费,减少和缩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极大陆边缘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大多数的南极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的选址有什么原则?
要在南极洲建立一座科学考察站,首要的任务是选好站址。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极洲那么大的地域,还不是随便找块地方就行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条件;其次是有没有科学考察的价值。根据分布在南极洲的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的情况,各国在南极洲选择站址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条。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为对建房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御南极狂风的袭击。其次,人员和物资运输要尽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第三,要有利于综合性内科学考察。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建站的区域,必须有科学考察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决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因为千里迢迢到南极就已经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凉的大陆,又要付山极大的艰辛,若再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简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这—条标准也是各国选择站址的—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样解决的?
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以及苏联的东方站,都建在冰盖上,他们又是怎样解决淡水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取冰雪来化水,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为了减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内陆考察站在蓄水池边缘建立一堵弧形墙,利用风吹雪进入蓄水池。一旦蓄水池内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机往蓄水池内推雪,经过加温以保持池中有足够的生活用水。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保护南极环境?
为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中国南极考察队要求全体队员遵守南极条约有关条款,严禁追逐、惊吓动物,更不准伤害和捕捉;不经站长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采集各类标本样品,科学考察采集标本、样品,要在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登记造册;不得进入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南极植被,不准毁坏和任意采集;保护南极地区的纪念物,不准乱刻乱划;要爱护友邻站的建筑、设施和装备;外出考察的一切废物(包括大便)都要带回考察站统一销毁。
最先进入南极圈的人是谁?
1773年1月17日,载重为462吨的英国“决心”号船,共有船员193人,在船长库克的率领下作环球航行时,在东经30度附近进入南极圈,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向南到达最远的距离,库克及其船员亦为最先越过南极圈的人。
第一个到达南磁极的人是谁?
人类为了登上南磁极点,查明它的确切位置,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南磁极的位置最早是由爱尔兰人沙克尔顿率领的探险队于1909年查明并确认的。1907年,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探险队,雄心勃勃地试图征服南极点相当时南磁极的实地位置。到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的探险队到达南纬88度23分处,离南极点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这时,猛烈的暴风雪刮得他们晕头转向,由于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就可能全军覆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只得派出一支小分队,穿越南极大陆的冰盖,向南磁极前进;最后这支小分队终于到达了南磁极,并且测定它的位置是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探险队的澳大利亚队员莫森,在征服南磁极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国人罗斯几经努力都没能找到的南磁极具体位置。后人为了铭记莫森作出的贡献,将澳大利亚的一个南极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森站”。
最先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队是哪一个?
1957年底,由英国12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极地探险家富克斯的率领下,从威德尔海沿岸的谢克尔顿考察站出发,历99天,行程3,437千米,终于在1958年3月2日到达罗斯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从比较短的路线,完成横越南极大陆的壮举,成为最先横越南极大陆的探险队。
我国南极考察船怎样进行气象预报?
船舶在极地海区航行、作业或停泊时的气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难度更大。我国南极考察船的气象服务由船上的气象保障组来完成。气象保障组把本船实时观测的气象资料,同接收卫星云图、邻近国家气象台站的传真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未来24~48小时的气象预报和实时冰情预报,准确性比较高。结合国内有关单位的配合,还可作出48小时以上的天气形式分析,提供给船队领导参考。但由于极区气象复杂多变,加之预报经验不足,也偶有失误。
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在哪里?
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必须具备类极地的环境,我国的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1986年3月,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里进行冬季训,以后各次队均在这里进行冬训。
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最大的条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场,曾经成功地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各项雪上比赛项目。滑雪场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锅盔山的北麓,距哈尔滨市26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该滑雪场最高海拔高度为1374米,属于小山区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摄氏度。该地区降水量丰富。每年10月中旬开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顶仍有积雪,一年的积雪期可长达半年之久。因此,亚布力滑雪场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类极地训练。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怎样进行冬季训练?
冬季训练是南极考察队员训练中的重要一环。训练时间一般在每年2至3月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南极自然地理概况、中国南极考察概况和本次考察队的主要任务;野外进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脱险、宿营、挖雪沟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护)和位置确定、方向识别等。
通过冬季训练,使队员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领,尤其要掌握组结式登山技术;学会当人员或车辆陷入冰缝时如何通过绳索迅速进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当人员从冰坡上下滑时迅速用冰镐和准确的动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领;学会雪地挖洞或挖沟进行避难的方法;掌握宿营地点选择、帐篷架设的步骤和方法,并学会用煤油打气炉和高山气炉进行野炊;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和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确定位置和识别方向等。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也要进行训练吗?
为了使南极考察队员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在南极地区行动的自由,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圆满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各从事南极考察的国家无不对考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使南极考察队员熟悉下一年度的南极计划,内容一般包括野外训练以及根据各自特定的岗位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野外训练课程是各国南极考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般课程包括在帐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里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应付南极常见的环境困难,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巧。
整个课程涉及在南极环境下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着重于生存技巧。虽然有一些考察队员可能不想离开考察站从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以及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的安全问题是与所有考察队员息息相关的。训练内容包括导航、在冰雪中行进、救生技术、野外设备操作、搭帐篷、制造紧急隐蔽处、搜索和救护、越野滑雪、攀冰技术、使用无线电台和野外急救技术等。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是谁?
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入到过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原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于1985年初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进行友好访问,他们是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
1984年底,高钦泉、张坤诚从北京出发,到达飞往南极点的前进基地——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然后换乘LC—130大力神飞机飞往南极。这种飞机是往返南极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尽管机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动方便灵活。它与一般飞机不同,除起落架外还配有雪橇,因而不论在陆地区还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适宜在南极洲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使用。南极的气象条件复杂,飞往南极的飞机每隔l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收听1次天气预报。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飞往南极点的时间表曾改变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们终于遇上了好天气,顺利地飞到南极点。在到达南极点的当天,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亲手把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纬90度的上空,同时还把一个指向中国北京的指向标插在南极点上。
谁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中国女性?
世界各国赴南极考察的人员很多,但女性却寥寥无几。而我国妇女却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南极考察。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华梅,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1983年11月,她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与另一位科学家许昌,参加了1983~1984年新西兰组织的夏季南极考察,地点是新西兰斯科特站,考察地质专业。
到达南极洲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谁?
197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华社驻智利记者金仁伯,访问了智利在南极半岛上建立的3个站,以及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和阿根廷的奥卡达斯站。他是到南极洲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此后几乎每一次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都有记者随队参加,他们写文章、拍照片,摄录象,把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选派董兆乾和张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为期47天的科学考察与访问,他们是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此间,他们还访问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
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年是谁?
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共青团中央少工委从亿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2名少先队员代表杨海兰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他俩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
谁是横穿南北极的环球探险第一人?
1979年9月2日,英国兰努尔夫·菲内斯爵士辞别了查尔斯王储,率探险队乘“本杰明·鲍英”号船驶离英国的泰晤士河,从而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他们在穿越南极大陆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1年1月11日到达了新西兰的南极站——斯科特站,历时75天。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顿两人乘雪地摩托车,离开北冰洋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后的路程——北冰洋。一路上因冰墙太多,他们舍弃了雪地摩托车,拉起装有72千克物资的玻雪橇,一步步地向北极点挺进。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2年4月11日胜利到达北极点。经过99天的艰苦跋涉,他俩终于走出冰海,回到“本杰明·鲍英”号船,当他们返回英国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至此,历时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两极的探险结束了,行程达56000千米。
中国如何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虽然都建立在南极沿岸,但至今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三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1997年1月18日,有8名队员参加的中国首支内陆冰盖考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此后14天里,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深入冰盖300千米,钻取到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从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1998年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深入内陆近500千米,钻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盖考察队深入到南极内陆1100余千米的A冰穹地区,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盖上,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钻机,钻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国冰芯钻探的最高纪录。据测算,该冰芯的“年龄”,起码超过600岁。这次获得的冰芯,为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钻取要在南极高原上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才能完成。当然,科学家在北极的一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钻取冰芯,但较在南极要容易一些。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积成的冰层所构成,冰雪将大气中降落的各种物质完好地储存起来,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来气候的全部历史记录。通过对钻取冰样的研究分桥,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判别人类活动(特别工业社会以来)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获知天体和地球演化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冰雪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宝库。